613所——航空火力控制設計研究所

免費試用

中國航空研究院 2019-12-11

34211 0 0

為適應國防裝備建設需要,加速我國航空火力控制技術發展,經中央軍委1968年2月18日(1968)軍字第117號文件和國防科委1968年3月15日(1968)科軍字第2020號文件批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研究院發布命令,決定組建航空火力控制設計研究所,代號為解放軍第六研究院第613所

我國的飛機設計,經歷了從修理、仿制到自行設計三個階段。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航空火控發展大體也經歷了摸透與反設計、自行設計和全新發展三個階段。1961年10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在西安建立第五研究所(航空兵器所,后改名612所014中心),設有航空瞄準具專業組。那時空軍裝備的飛機已有殲5、殲6、轟5、轟6、杜2,飛機裝備的瞄準具,是蘇制的。五所根據我國以發展殲擊機為重點和兼顧轟炸機的方針,確定了以研制殲擊機火控系統為重點,選定ACП-5H瞄準具進行摸透反設計工作。五所定點洛陽后,瞄準具專業又具體劃分出總體、計算機、光學結構、陀螺傳感器、隨動系統、電源、實驗技術等小組。1962年六院向五所下達了關于摸透米格21飛機的指示,各專業小組把該型飛機ACП-5HД瞄準具的研究工作細化為10個項目,開始進行以摸透反設計為主的課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對ACП-5H和ACП-5HД產品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1964年以后,五所花了很大精力,用于摸透研究從被我擊落的美國飛機殘骸中獲得的A-4瞄準具、ANG-14瞄準具和麻雀Ⅲ導彈以及用于導彈攔射跟蹤發射的火控系統,兼收并蓄蘇美在飛機火控技術上的特長,為我國自行設計研制新型殲擊機火控系統做技術準備。1966年五所將火控專業組從八室劃出成立火控研究室(十室),下設四個專業,先后自行設計研制了射瞄-8瞄準具、甲-14瞄準具、水轟5攻艦型火控系統激光光學瞄準具和導彈允許發射距離計算機、航空紅外觀察儀、水轟5火控計算機和OΠБ-11P瞄準具。613所從1968年4月開始籌建,由612所(六院五所從1968年3月起改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研究院第612研究所)副總設計師鄭維康為籌建組長,李珍為副組長(不久由劉宣夫代替)。1969年8月,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北京“8﹒25會議”和空軍黨委再次確定航空火力控制研究所的組建。經多地選址,最后還是確定613所就在洛陽612所大院內建設,整個所區占地19.49萬平方米。


613所建所早期146樓破土動工的場景】

在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批準的《六一三所設計任務書》中,確定了建設規模和科研方向任務。其方向任務是:(1)研究、設計、試驗各型飛機的射擊、轟炸火力控制系統,紅外、激光觀察裝置,紅外雷達和航空照相槍等;(2)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進行火力控制系統的探索性研究。


【1970年3月16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對613所設計任務書的批復】

1970年5月10日,613所612所正式分開,獨立自主管理。人員來自612所機關和整個第十研究室;新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來自六院機關和625所等一些單位的科研人員。后來還從618所派來一個生產加工幫建小組。到1973年全所已有564人。1973年3月六院回歸第三機械工業部領導,改名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第613所。613所建所之初,條件極陋,設備極簡,資金極少,沒有足夠的辦公場所,沒有科研和試驗場所,大家就邊基建、邊科研,全所職工齊心協力,領導干部、設計師和工人一起挖土方、夯地基、攪泥漿。白天干不完,晚上加班干,僅用10個月就完成了613所第一個基建項目。沒有實驗室,沒有加工廠,就土法上馬自己動手制造,或借用兄弟單位的房間做實驗室,有時就干脆在宿舍里做實驗。老一輩613所人盡顯航空報國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想方設法加快國防裝備建設,曾用馬糞紙做模型,用燃著的香頭作紅外信號源,用手鋸自制的發射架發射激光。?


【建所初期在613所大禮堂開展的形勢報告會】


到1976年底,科研項目除從612所帶過來的項目外,還相繼進行了03A、920B、920C、激光測距機、07等產品和轟炸模擬臺、748B轉臺等試驗設備的研制,進行了多項預先研究,取得了4項主要科研成果,重點工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建所初期科研人員設計畫圖場景】


【建所初期技術研討交流場景】


【建所初期613所員工在一號院的合影】

改革開放后,該所科研工作發展很快,設計能力和設計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由單一科研型逐步發展為科研、生產經營型和軍民結合型。根據三機部提出的航空飛機“三個一代”的計劃,該所結合本所實際,研究確定了航空火控系統“三個一代”計劃,即03C為更新一代,平顯為研制一代,衍射光學、熒光和液晶顯示為預研一代。


【建所初期613所首臺激光測距機順利試飛】

1979年,為了對外開放和開展對外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航空火力控制設計研究所正式更名注冊為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簡稱航空工業光電所或光電所),代號613研究所不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光電所第一代瞄準系統調試場景】

航空工業光電所是我國唯一的以火力控制系統總體技術為核心的火控系統和光電系統專業研究所,是集產品研發、生產、維修、服務為一體的光機電綜合性多學科應用技術研究所,是面向全球客戶的光電系統與顯示系統供應商。


【1997年,光電所13A樓開工奠基】


【二十一世紀初的光電所所區概貌】?


【2008年光電所新區研發中心奠基儀式】??

光電所堅持聚焦主業,在火力控制與指揮、光電探測與對抗、瞄準顯示與任務處理三大核心領域持續保持行業領軍地位,不斷引領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發展方向,聲納浮標搜潛專業加速培育,逐步成長為光電所第四大專業。


【光電所集團公司特級技能專家王鵬工作場景】

光電所經過兩次創業期、一個快速發展期,正處于跨越轉型新時期,已具備雄厚的研發生產試制能力和先進的精密機械加工、光學加工、電子、復雜的光機電系統及產品的試驗、維修能力,承擔著多項國家重點型號及核心產品的研制生產任務。截至目前,光電所累計完成國家重點型號任務幾十項,完成產品設計定型百余項,為國內外軍方用戶提供先進航空裝備萬余臺套,產品覆蓋亞洲、非洲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光電所勞模李迎春正在測量零件】???

光電所著力將軍用航空領域得到成熟應用的技術和產品向非航空防務、非航空民品領域拓展,實現自身規模的不斷壯大和價值鏈的快速延伸。非航空防務業務在軍委裝備發展部、陸軍、海軍、火箭軍、海監、武警、公安、艦船、兵器、航天、中電等領域取得突破。民品領域以智能機器人、民用光電、虛擬現實、電子電源等為重點,40余種產品成功進軍民用市場。


【2011年光電所第 100臺吊艙出所儀式】

經過近50年的發展,光電所形成了專業配套、梯次合理、素質精良、適應高新工程研發和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F有職工2825人(含子公司),其中科技人員1654人,碩士及以上學歷1079人,副高及以上職稱641人,集團公司專家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人,國家及中央企業技能專家15人,擁有國內唯一的光電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設有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并擁有3個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被增列為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博士研究生招生單位。累計獲得各類省部級以上成果495項,其中國家特等獎4項,國家一、二等獎共計16項。獲得專利授權668項,其中發明專利530項,占比79.3%。同時,2016年以來,613所員工和團隊集體共獲得市級以上榮譽表彰420余項,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


【2018年1月光電所試制大樓順利封頂】

隨著洛龍區光電研發中心投入使用,伊濱區光電產業園建設加快,光電所一所三區的良好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設立北京創新中心,打造光電所創新高地,進一步支撐和引領光電所的創新發展,增強發展后勁。


光電所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踐行集團公司發展戰略,肩負起引領我國火控與光電技術的發展,為國防建設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為客戶提供高價值產品和創新性體驗的光榮使命,努力將光電所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火控與光電系統研發中心,成為世界一流的火控與光電系統供應商,為我國國防武器裝備事業的騰飛做出更大貢獻。

原文鏈接 : 點擊查看


評論 (0)


暫無評論

免費試用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系
若當前手機號碼未注冊航空產業網,系統在您提交信息之后會自動為您注冊賬號
用戶密碼默認手機號碼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