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所——機載雷達研究所

免費試用

中國航空研究院 2019-12-07

38126 0 1

機載雷達研究所(后來更名為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是我國最早組建的唯一的機/彈載雷達專業研究所,因三線建設需要,1970年3月在四川省內江市成立,現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我國研制機載雷達始于1950年米格飛機的引進,開始是仿制,而后各試制廠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機構,開始邁出自行研制的步伐。1961年6月,中央軍委整合航空科研力量成立了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在六院基礎上把航空火力控制系統的科研人員集中組建了航空兵器研究所(即五所)。1962年五所將機載雷達專業劃歸第二研究室,1963年又將機載雷達研究和雷達制導系統技術研究的專業人員劃歸第七研究室,由到蘇聯茹科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學習歸來的谷世興任研究室主任。1965年“部院合并”,五所改稱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1968年1月1日,六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2月16日,五所改稱解放軍第六研究院第。3月20日六院發布命令,將航空瞄準具和火力控制系統人員分出組建洛陽航空火力控制系統研究所,代號為解放軍613所,定點洛陽 ;將雷達研究系統人員分出成立機載雷達研究所,擬定點杭州,代號解放軍615所。1969年10月4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原擬定點內江的第二噴氣發動機設計研究所(607所)與渦輪軸發動機設計研究所(608所)合并,定點長沙;將原擬建在杭州的機載雷達研究所,定點內江(北京工業學院西南分院校址),并將原定代號第615研究所改為第607研究所。1970年2月24日六院上報“關于六0七所設計任務書”報告,同年3月16日得到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批準,標志607所正式成立。1970年電子部成都十院十所機載雷達研究室的人員并入該所,代號為解放軍六院607研究所。周交臣為所負責人。


【1970年的內江所區】

607所成立時集中的技術力量主要是四部分:七室“317”雷達型號設計人員,十院十所“204”雷達型號設計人員,三機部550廠雷達試制人員,中科院504所“645”雷達型號部分設計人員,以及607所籌建人員和北京工業學院西南分院籌建人員。


【內江所區大門】

607所成立后的主要研究任務是:“研究、設計、試制、裝備各類新型飛機和空空導彈、航空兵器系統的各種雷達(包括探測、跟蹤、截擊、轟炸、制導雷達等),以及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進行雷達理論研究和探索工作”。作為專業機載雷達研究所,607所在三線建設初期,一邊搞基本建設、一邊搞科研,在艱難困苦中先后研制了多型機載雷達裝備,填補了國防機載雷達的空白。607所建初期先后完成了“射雷-2號”的設計定型和317、317甲,JL-7雷達、JL-10雷達,204、698雷達和連續波發射機正式樣機的研制,開展了205截擊雷達、PD雷達和相控陣雷達技術的預研工作。


【我國第一部機載脈沖火控雷達(204雷達)】


【老領導慰問204雷達外場試飛人員】


【我國第一部相參體制機載雷達(698雷達)】


【317甲雷達】


【JL-7系列射擊瞄準雷達】

PD雷達經歷了先定任務在607所,后來又遇任務下馬的困局。但是,607所人壯志未改,堅定一定要讓祖國的戰鷹裝上最新先進的機載雷達的這個信念,始終不渝,歷史在607所面前展開了一條充滿坎坷與磨練的長路。607人直面現實,在變革的挑戰中拼搏進取,韜光養晦,臥薪嘗膽,成就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神鷹精神,讓607所變得不斷強大。


【1984年12月,國防科工局正式將PD雷達任務下達雷達所】


【航空航天部自籌資金支持六〇七所繼續研制PD雷達,于1990年在空一基地試飛成功】

1973年六院歸建三機部,實行“部院第二次合并”后,該所改稱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第607研究所。為了對外開放和開展對外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1999年機載雷達研究所正式更名注冊為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簡稱航空工業雷達所),代號607研究所不變。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和全球信息時代的迅速到來,諸多三線單位均面臨發展困境,制約著未來的生存、發展,607所調遷工作也同步開展。1986年11月,無錫市科委主要領導到內江607所參觀,為607所調遷無錫創造了良好開端。同月,航空工業部向無錫市政府發函,稱為加強航空電子產品的研制能力,貫徹中央“軍民結合”的方針,積極支持地方開發民品電子產品,擬將607所主要骨干分批遷入無錫。次年5月,無錫市政府復函“同意航空工業部607所調整到無錫市”。


【無錫總部建設開工典禮】

為加快調遷進度,1990年5月,無錫市政府再次給航空航天工業部發文,同意將具有較強電子技術力量的607所調整到無錫市,以便更好把我國機載雷達搞上去,督促607所調遷項目盡快進行。同年10月,戈壁大漠傳來了607所某重點型號雷達試飛成功的消息,這是607所發展的關鍵,也極大的加快了607調遷的進度。當時的航空航天工業部迅速發文,做出“607所立即搬遷到無錫并抓緊開展工作”的決定,以607所名義掛牌在無錫市正式開展工作,明確607所由無錫總部和內江分部兩部分組成,由一套領導班子統一管理兩地工作。


【無錫總部掛牌】

1990年12月12日,607所在無錫掛牌儀式盛大舉行,無錫市市長王宏民和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一起為607所所牌揭幕。?1991年607所先后完成總部各項立戶手續。1992年,607所主要科研人員和科研力量已基本調往無錫市,形成一所兩地(無錫科研總部、內江生產基地)格局。2003年因無錫所區已無可供建造生產廠房的用地,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決定對無錫607所、蘇州171廠進行集團內部整合,合并成立。2004年3月26日經原國防科工委批準,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正式揭牌成立,簡稱雷電院,為非法人單位,同時暫時保留607所、171廠的法人主體名稱和代號。將雷電院總部定址蘇州,在蘇州建設雷電院生產試驗基地,在無錫建設雷電院研發中心。2010年9月,蘇州171廠從老城區搬入雷電院新址。2011年8月,607所的軍品生產試驗能力從內江市整體調遷到蘇州市。2014年5月,為深化專業化整合和專業化發展,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171廠資產進入上市公司,中航航空電子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對雷電院、607所171廠管理界面和職責定位進行了明確,607所獨立運營,簡稱航空工業雷達所。


【風切變氣象雷達】

雷達所無錫科研總部成立到20世紀未,先后完成了以某型雷達為代表的機載火控雷達系列、機載合成孔徑雷達系列、輕型火控雷達系列、機載氣象雷達系列和機載連續波照射器系列等四十多個型號的研制開發和生產任務;先后完成了機載無源/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機載毫米波雷達、機載射頻傳感器綜合和射頻天線綜合以及國家863計劃項目等84項關鍵技術研究,從一開始的純科研、試制型已發展成為既具有科研實力、又有批生產能力,集科研、生產和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研究所。


【合成孔徑雷達】

雷達所在國家軍民融合戰略指引下,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和批量生產能力,擁有先進機載雷達與射頻綜合系統實驗室、微波天線測試試驗室、航空電子系統射頻綜合仿真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所以來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等各類科技成果300余項,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機載多功能氣象雷達等系列技術和產品已達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承擔著國家近百項前沿技術研究、型號研制及產品交付任務,滿足各類軍民用現役飛機及新一代飛行器的機載雷達和航空電子裝備需求。


【世界首款風冷型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

雷達所在軍品領域涵蓋機載火控雷達、搜索監視雷達、成像偵查雷達、氣象探測與導航雷達、預警雷達、彈載雷達等主要產品譜系;民機領域與國外合資研制我國大型客機綜合監視系統,大力自主創新填補國內空白,正在拓展通航、支線客機相關業務,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民品融合領域通過技術衍生,開發和生產各類地海面微波雷達、微波器件、專用測試設備等高科技產品。


【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輕薄)】

雷達所現有職工1800多人,其中技術人員占比60%以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6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與“511人才工程”學術帶頭人3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及省部級等各類有突出貢獻專家20余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特級和一級技術專家15人,集團特級技能專家4人。


【雷達所所區鳥瞰圖】

目前,研究所在“市場引領、創新驅動、運營敏捷、相關多元”戰略指引下,正朝著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雷達與電子系統研究所目標闊步前進,不斷探索機載雷達的新技術,推動機載雷達裝備的跨代發展,為我國航空事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原文鏈接 : 點擊查看


評論 (0)


暫無評論

免費試用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將會盡快與您聯系
若當前手機號碼未注冊航空產業網,系統在您提交信息之后會自動為您注冊賬號
用戶密碼默認手機號碼最后6位